大约五十多年前吧,当我仍系小学生时,女皇镇才刚从不怎么为人所知的乡村,以新镇(建于1952年)的姿态,展现在新加坡沿一带。几年后,我已是个中学生了,著名的红砖厝十四楼即以本区、也是当年新加坡最高的建筑地标,耸天而立。即使它周围的几座七楼组屋,以及那排蓝玻璃组屋(因该几座组屋窗口皆装上蓝色玻璃而名),相较于其它区外和我的老家–方基山区,在当年,也都显得强势多了。该时候,由于我的好多个初中同学都住在十四楼附近的组屋区内,所以我很早就跟女皇镇结缘啦!反倒是后来,为帮父亲撑起那“灾余”建起的家,放弃了上大学的理想,提前到社会上去谋生,逐较少在女皇镇活动,却仍藕断丝连地,找时间回来逛逛往昔的街市、店铺,看看曾经熟悉的住宅区有啥变化,顺道也寻访一些中学校友。
迄至1980年代初,机缘巧合地,我带着新婚不久的另一半,迁入了美岭街150号的一座租凭组屋的单位,先呆了三几年;直到1985年,购置了史德林路大牌170的现址后,从此便定居下来,正式启动赤道风的出版工作。那时候,理想印刷出版有限公司还在,偶尔也能于寂静中听闻印刷机运作之声响。
惟是,曾几何时,就如我的年岁日益增添那样,如今已经59高龄的女皇镇,也开始显现老太矣。不过还好,人老了,终究要入土为安,但屋子‘老’啦,却可以破土重建。
当下,好多曾经住过美岭街、史德林路的老友、文人、墨客,搬走的搬走了、去世的去世了;几间电影院与百货公司,倒闭的倒闭,‘换装’的‘换装’;就连往昔曾经辉煌过的地标:十四楼,也已拆掉,让位给了更高、更新的未来建筑群。
据所知,一张务使女皇镇旧貌换新颜的建设蓝图,已然摆在有关方面的议事日程上,而多处女皇镇属区亦常能听见建筑工地之打桩音响。我想啊,再过三、五年的女皇镇,应有是“人事几番新”啦!然则,兴许是岁数大了,喜欢怀旧,我总难忘怀过那些自在、悠闲的环境,惦念曾经一起欢聚,论辩的咖啡八儒,思忆以前充满浓郁、温馨气息的人间世事。
……
总之就也好,新也罢,对于我这个仍在留守的‘老臣’而言,总觉依然是:新镇、老区各显风采,点点滴滴尽存胸怀。
作者:方然
2011年3月
POST COMMENT
0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